與神面對面

 2025年9月7日 Duncan Whitty

與神面對面

 9月7日 25日 講道 Duncan Whitty


《出埃及記》~關於神同在的書卷

今日我們要讀的是《出埃及記》。這卷聖經其中一個主要的主題,就是神的同在。整本《出埃及記》都展示了神如何向祂的子民顯現祂的同在。神在燃燒卻沒有焚毀的荊棘中向摩西顯現;祂的榮耀、祂的同在,曾以火與煙降臨在西乃山頂;雲柱和火柱停留在百姓中間;神的榮耀充滿了會幕。《出埃及記》告訴我們,神是切實地與祂的百姓同在的~一種能夠經驗、能夠感受、甚至無法否認的同在。

渴慕經歷神的同在

今早我想與大家分享的,是「經歷」神同在的真實感受。我渴望在你心中燃點對神同在的渴慕,渴望你渴求神向你顯現、向你說話、與你溝通。我相信,每一位基督徒心裡都會有一份渴求~渴望經歷神的同在。大概我們都想更多經歷神,不想我們所敬拜的耶穌只是遙遠、冷漠的;相反,我們盼望神親近我們、真實地介入我們的生命,因為我們愛祂。

你總會想與你所愛的人互動。也許我們都有一些朋友分散在英國各地,或遠在香港,我們能夠長時間透過電話或 Facetime 與他們交談。當你與朋友傾談,抬頭一看手錶,已經過了一個小時~時間轉瞬即逝。因為他們是我們的朋友,我們珍惜與他們相處,即使只是在網上或電話裏,我們也願意付出時間。我相信,每一位基督徒心裡都有類似的渴望~渴望與神互動。渴望與神「面對面」,向祂說話,並聽見祂的回應。

但我希望這份渴慕能夠在你心中更加深切。正如 Stephen Selby 幾星期前提醒我們:當神為我們預備筵席時,我們是否只是淺嚐一口,就將其餘推開不吃?我們是否只是對「與神同在」抱着微弱的胃口?還是,我們真有深切、迫切的渴慕,去追求屬於神的事物?

今早我的任務,就是要鼓勵你對神,以及屬神的事,懷有更大的屬靈飢渴。誠然,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尋求神的心志~這也是為甚麼我們今天會在這裡;但我真心盼望幫助你變得更加「渴慕」神。

我記得在 2007 年,我曾經到美國華盛頓州 Spokane 市參加一個名為 「屬靈飢渴大會」 的聚會。正如名字所指,這聚會喚起了我內心深深的渴慕~渴慕更深認識、經歷神。那次聚會使我重新愛上耶穌。部分原因是講道的提醒,但更重要的,是耶穌的同在在那裡深深觸動了我,激起我更渴求祂。


信仰最核心的:愛神

我們必須在信仰中持守「最重要的事」。而「最重要的事」就是~愛神,勝過一切。愛那位最配得我們愛的主。正如聖經所說:「你要盡心、盡性、盡意、盡力,愛主你的神。」

神要我們愛祂~高於一切。高於你的家庭、朋友、嗜好、工作;以上一切之上,先愛祂。這是祂給我們的優先次序。若我們愛任何事物~即使是美善的~卻超過對神的愛,那事物就成了偶像。

那麼,我們現況如何呢?每天早晨醒來,你首先想到的是甚麼?是神嗎?還是其他人或事?當你甦醒時,腦海中首先浮現的,是你最重視、最愛的人或事。那麼,對你而言,會是耶穌嗎?還是其他?耶穌是否你生命中最深切的愛?

審視自己,反思你內心的渴望與思想,把耶穌放在正確的位置,是一件極有益的事。


不要讓其他事物扼殺我們對神的愛

我們是否真的愛其他事物更多?耶穌曾講過一個比喻:有一位撒種的人出去撒種(《馬可福音》第四章)。有些種子落在路旁,被飛鳥吃掉;有些落在石頭地,因為土淺不能扎根;有些落在好土,便發芽生長,結出豐盛的收成。然而,耶穌亦指出,有些種子落在荊棘裏,被荊棘扼住,不能結果子。祂解釋說,這荊棘代表世上的憂慮、財富的迷惑、以及對其他事物的貪戀,最終使上帝的道被扼殺而無法結果。

信徒當明白,我們對其他事物的愛慾,足以扼殺我們對上帝的愛。人的心靈容量有限,不能同時容納無數的愛慾。許多時候,我們對享樂、成就、安全感、事奉成果,甚至對親友的深厚感情,都可能佔據我們的心靈,並將對上帝的愛排擠出去。

然而,上帝當得我們至深的愛。祂不應居於次位,而應在我們生命中居首位。因祂是創造主、救贖主,並且是將一切美善賞賜給我們的主宰。祂配得我們的愛與敬重。


摩西~愛上帝的榜樣

摩西愛上帝,因此渴慕與祂同在。他對上帝的同在具有強烈的渴望。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三章記載,摩西在營外支搭帳棚,稱為「會幕」。每當摩西前往那裏,上帝的同在便降臨,雲柱停在會幕門口。全營的以色列人遠遠站立,見雲柱降下,便俯伏敬拜。然而,摩西卻並非遠遠敬拜,他與上帝親近,得以與祂相交。

經文第十一節記載:「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,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樣。」這是一幅極為親密的圖畫。以色列人遠遠敬拜,但摩西卻親近上帝,而上帝亦親近他。


因偶像崇拜而招致上帝的憤怒

然而,這段經文的背景是以色列人鑄造金牛犢,敬拜偶像,觸怒了上帝。上帝雖然仍應許要領他們進入應許之地,並要驅逐迦南七族,賜給他們流奶與蜜之地,但祂宣告自己不會親自與他們同去,而只會差遣使者與他們同行。


上帝應許賜下祝福,卻撤去祂的同在

是要祝福,還是要上帝自己?許多人渴望得到祝福~順利、平安、將來得享天堂,卻未必在意是否擁有上帝的同在。然而,這正是屬靈生命的核心考驗。

以伊斯蘭教為例,穆斯林相信他們死後會帶著所有美好的事物,進入他們的天堂~「樂園」(Jannah),其中充滿花園、美麗的伴侶與各樣享受,但他們不相信 Allah(他們的神)會與人同在。換言之,他們所期盼的天堂,卻缺少了最寶貴的一件事~神的同在。


耶穌所賜給我們最大的恩典~就是與祂建立關係

基督信仰卻完全不同。聖經教導,信徒離世後必進入主的同在。耶穌基督所賜給我們的,遠不止是祝福,而是與天父恢復親密的關係。是的,祂會賜下各樣恩惠,但最大的恩典乃是祂自己。若天堂沒有上帝的同在,又如何能稱為天堂呢?


聖潔~進入上帝同在的必要條件

然而,若要真實經歷上帝的同在,聖潔乃是必須的。《詩篇》第二十四篇記載:「誰能登耶和華的山?誰能站在祂的聖所?就是手潔心清,不向虛妄,不起假誓的人。他必蒙耶和華賜福,得救主使他稱義。這樣的人,才是尋求祢、尋求雅各神面的人。」

值得稱許的是,以色列人並不單單渴求上帝的祝福,而沒有與祂的關係;他們所要的,是上帝自己。

於是,上帝藉着摩西對他們說:「你們是頑梗的子民;若我片刻與你們同在,或許就要將你們滅絕。現在摘下你們的飾物,我要看怎樣待你們。」
百姓願意悔改,轉向上主。他們在何烈山前摘去自己所佩戴的飾物,在主面前謙卑自卑。

因此,若沒有聖潔,以色列人便極其危險,因為上帝若同在,他們就不能進入應許之地。因上帝本是聖潔的上帝,祂臨近人時,人也必須聖潔。因此,上帝才會說:「我必守我對你們的應許,把應許之地賜給你們,但我自己不與你們同去。」

同樣,若我們渴求上帝的同在,就必須存著謙卑的心,願意悔改離罪,不可硬着頸項。


在耶穌降世之前,百姓必須先被成聖
在耶穌來到以色列之前,上帝必須先預備祂的子民,於是祂差遣施洗約翰來為主預備道路,使百姓為罪悔改。耶穌就是上帝的同在以人的形態臨到人間,祂需要有一群已預備好迎接祂的子民。

先知以賽亞稱施洗約翰為「在曠野有人聲喊着說的」。
以賽亞寫道:「在曠野有人聲喊着說:『當預備耶和華的道,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路!一切山窪都要填滿,大山小山都要削平;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坦,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。耶和華的榮耀必然顯現,凡有血氣的必一同看見。』」

若我們要經歷更大程度的上帝同在,我們必須先潔淨自己,讓心靈正直。人心崎嶇不平之處必須被修平,生命中的險阻必須被修直。若營中仍有罪惡,上帝的榮耀就不能降臨;但若我們除去罪惡,耶和華的榮耀就能顯現,上帝的同在便要彰顯。


「大衛的帳幕」基督徒嘉年華~今日的「會幕」
每年八月,我都會到屬於我自己的「會幕」去,就是在英國威爾特郡舉行的 David’s Tent 基督徒嘉年華。

 

這是一個七十二小時不停息的讚美與敬拜聚會。從星期五下午二時開始,一直延續到星期一下午二時。日以繼夜,晝夜不斷,讚美的聲音不住地升到主面前。三千五百人一同聚集在週末,你可以想像,當有這麼多的心志全然向着主的時候,主必定臨近。

我每一年都去,因為每一年我都能以特別的方式經歷主的同在,每一年祂都向我說話。某程度上可以說,每一年我都得以「見祂的面」。這一切都值得~值得我付上時間,值得我乘搭長途火車,甚至值得我忍受露營的不便。我自己帶帳幕去,但一整晚都無法入睡,因為隔壁帳幕傳來震天的鼾聲!可是,縱使如此,這一切仍然值得,因為我能在其中遇見神。

我們的上帝配得這一切。祂是配得的。祂配得我們的愛慕、我們的讚美、我們的敬拜、以及我們獻上的事奉。


我們的教會~會幕之處

我們的教會就是「會幕」,是一個我們可以一同來到,與主相遇的地方。盼望在每一個主日,你都能在這裡經歷到主同在的一些片刻。但我相信,主還有更多,更多祂想賜給我們的同在與恩典。


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會幕~安靜時間

在一週之中,每一天都值得分別出時間去親近主,這就是你個人的「會幕」。我知道在座很多弟兄姊妹都有這樣的操練。對我來說,通常是在早餐之後,但有時候是在晚上臨睡前,我會抽時間去讚美主、禱告,或是讀聖經。這是從日常生活中分別出來的一段時間,單單與神同在。在基督徒的群體中,這段時間常被稱為「靈修」或「安靜時間」。


不要匆匆了事,要慢慢與神同在

我知道大家中有不少人都有每天的靈修時間,但生活忙碌,時間的壓力常常令我們縮短與主相處的時段,讀經、禱告也變得急促。特別是我們這個世代,大家都講求效率。我最近跟一位香港弟兄談話,他說香港人很重視「效率」~要快、要準確、要做好。這本身是好事。

但若將這種心態帶進與神的關係,就會開始覺得:「花半小時禱告、聽詩歌、讀聖經,好像沒有即時改變,沒有成果,這樣好像很低效。」

我們活在一個「微波爐世代」,將食物放進微波爐幾分鐘就能吃。但神不是「微波爐」的神,祂是「慢慢浸泡」的神。「浸泡」(Marinate)的意思是~將雞肉或牛肉放進醃料中,需要時間慢慢入味。

與神的同在也是如此,需要我們浸泡在祂裡面。當你花時間安靜與主同在,不要急,慢慢你會發現自己正在被改變;慢慢祂會更多地向你啟示自己;慢慢你與祂的關係會更深。這不會是即時的改變,而是逐步的更新。

有一首古老的聖詩名為《Take Time to Be Holy》(聖潔,要花工夫),歌詞中這樣寫道:「聖潔,要花工夫,世間要快速。多花時間秘密單跟主一起。要仰望主基督,一天會像主。摯友得見基督,因仿主善美。」

所以,弟兄姊妹,不要像世人一樣急急忙忙。放慢腳步,抽時間與耶穌同在。

你每日在隱密處與神同在的時間,會影響你一生

 

就如同這棵橡樹一樣,它擁有龐大的根系,不斷在地下運作,從土壤中汲取養分,供應整棵樹的需要。這一切都在地底,沒有人看見,但卻是樹木生命不可或缺的根基。同樣地,你那段隱密、沒有人看見的與神相交時間,正是你屬靈生命的關鍵。若要在主裡剛強,就必須在暗中紮根於祂。

耶穌說過:「你們要常在我裏面,我也常在你們裏面。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,自己就不能結果子;你們若不常在我裏面,也是這樣。」(約翰福音十五章)

正如橡樹從根部汲取營養,正如葡萄枝從葡萄樹得著生命的流動,我們同樣需要與基督保持團契,才能結出果子。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而是需要時間、需要耐性、需要願意安靜在神面前。

或許你會心裡問:「我哪有時間?我有孩子要照顧,有家庭要打理,有工作要完成,實在沒有多少時間。」

但對我們真正重要的事情,我們還是可以抽出時間來。



以 蘇珊娜‧衛斯理(Susannah Wesley)為例

蘇珊娜是十九個孩子的母親,其中九個在年幼時便夭折。她的兩個兒子,就是後來成為循道會(Methodist Church)創辦人的約翰‧衛斯理(John Wesley)和查理‧衛斯理(Charles Wesley)。

在年輕的時候,蘇珊娜立下心志:她絕不會花比祈禱和研讀聖經更多的時間在娛樂和消遣上。即使在作母親最忙碌和最複雜的歲月裡,她仍然每天撥出兩小時,專心與神相交,讀祂的話語,而且忠心地持守這個時間表。然而,對她最大的挑戰,是如何在一個孩子們擠滿的屋子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安靜空間。

蘇珊娜的解決方法,就是帶著聖經,坐到家裡自己最喜愛的椅子上,然後把長圍裙拉過頭,罩住自己,形成一個小小的「帳幕」。這就是她的「會幕」。家裡的每一個人,無論是年幼的孩子,還是年長的僕人,都明白這個信號:只要「母親衛斯理」罩上圍裙,她就是在與神同在,除非遇上最嚴重的緊急情況,否則絕不可打擾。就在這個小小的私密「帳幕」裡,她為丈夫、為孩子祈禱,並且在聖經中探究神深奧的奧秘。

總是有方法可以為神預留時間的。

神呼召我們進入與祂的友誼

在《出埃及記》中的會幕裡,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,就如同人與朋友交談一般。這正是主希望與在座每一位建立的關係。

耶穌在與門徒同行三年後,對他們說,他對他們的看法已不同於關係開始時。他說: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,因為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;我乃稱你們為朋友,因我從父所聽見的,已都告訴你們。」

經過三年的教導與學習,門徒們與耶穌之間建立了理解與親密的關係,以致耶穌現在可以稱他們為朋友。他們仍是主的僕人,但不只是僕人,亦是與主同行、彼此信任的朋友。

你也可以與耶穌建立如此親密的關係,使祂稱你為祂的朋友。這是何等美好啊!

與主的友誼正向所有親近祂的人敞開,特別是那些忠心的僕人,如同摩西一樣。

你親近神,祂必親近你。
神賞賜那些殷勤尋求祂的人。
你在自己的會幕裡所花的每一分鐘,都絕對值得。

講道檔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