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山寶訓-積蓄財寶在天上

2025年8月3日 Duncan Whitty

登山寶訓-積蓄財寶在天上

8月3日 25日 講道


過去幾個月——實際上從去年開始,我們就一直在研讀耶穌的登山寶訓。為什麼?因為登山寶訓是耶穌對門徒該如何生活的總結。馬太福音的這三章經文,對那些正在跟隨耶穌或想要跟隨耶穌的人,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實用的指導,告訴他們,也告訴我們該如何去做。如果我們作為個人,作為教會,能夠活出聖經這幾頁的教導,活出耶穌這篇講道,那麼我們就能建立紮實的基督徒生活,蒙主喜悅的生活。

登山寶訓簡單易懂,實用性強,但並非易事。耶穌對跟隨者寄予厚望,標準很高,但他給予的回報也同樣豐厚。

他是在對猶太人講話,而猶太人的生活準則是上帝在1500年前透過摩西賜給他們的。祂是在對那些已經擁有上帝所賜道德準則的人們說話。 1500年前,摩西登上了一座山,上帝遇見了他,並賜給他十誡,讓他教導猶太人遵守。實際上,上帝賜給摩西的不只是十誡,還有另外619條律法,供猶太人遵守。

但現在耶穌來了,他登上這座山,頒布他的誡命,這些誡命的層次更高,與聖經中的誡命相似,但要求更高。

聽耶穌講道的人中,有法利賽人和律法師,他們都竭力遵守上帝透過摩西所頒布的誡命。

耶穌又對門徒說:“我告訴你們,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法利賽人和文士的義,斷不能進天國。”

耶穌說的是,我呼召你們過著比摩西律法更高層次的生活。我有更高的標準。如果你想進入天國,我呼召你活出這些標準。

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在研讀登山寶訓,好讓我們真正了解耶穌對我們的要求。那更高的標準是什麼樣的。

舊約說不可殺人。但耶穌告訴我們,甚至不要對你的弟兄生氣,不要咒罵他們,否則你就是在心裡謀殺。

舊約律法說,不可姦淫,不可與已婚的人同寢。耶穌卻說,連想都不要,不可貪戀他們。這是更高的標準。

舊約聖經說,如果有人傷害你,你會受到某種程度的報復──以眼還眼,以牙還牙。耶穌說,不,不要抵抗惡人。要把另一邊臉也轉過來。

這是一個很高的標準。

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聖靈住在我們裡面,需要聖靈給我們能力,使我們能夠做到。沒有聖靈的人,即使他們想遵守登山寶訓,也做不到。我們沒有能力。在道德上,我們不夠堅強。但耶穌要求我們聖潔,卻不賜給我們能力。祂賜給我們聖靈。當聖靈進入我們裡面時,祂開始賜給我們越來越多的愛、喜樂、平安、忍耐──這些都是我們活出耶穌教導所需要的。

朋友們,我們,事實上,每個教會,都蒙召成為「聖言與聖靈」的教會。這意味著我們遵循聖經的聖言,並藉著聖靈的能力行事。我們兩者都需要。聖經的聖言告訴我們如何生活,聖靈則賜給我們實踐的能力。

所以,我上週強調,要祈求上帝用聖靈充滿你。我不希望你覺得,哇,耶穌對我要求太多了,我覺得自己做不到。是的,你可以,但你需要祈求上帝用聖靈充滿你。你需要聖靈的幫助。

路德宗創辦人馬丁路德曾說過,每個基督徒都要經歷三次轉變:第一次是思想的轉變,第二次是心靈的轉變,第三次是錢包的轉變。

耶穌確實關心我們如何處理我們的財產和金錢。耶穌 15% 的教義都是關於金錢的。

他想給我們一些投資建議。我知道你們當中有些人對投資方向很了解,有些人了解股票市場,有些人有很好的商業頭腦,這很好。耶穌想給我們,祂的門徒,一些投資建議。

他的建議是:

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,地上有蟲咬,能銹壞,也有賊挖窟窿來偷。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,天上沒有蟲咬,不能銹壞,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。

「銹」這個字其實是希臘文「吃」的意思-所以它可以指被腐蝕物吞噬,也可以指被任何害蟲吞噬。在那個年代,人們不會把錢存入銀行帳戶、比特幣或股票,而是以實體形式儲蓄——而所有這些實體都有可能遺失。飛蛾會鑽進人們的衣服或布匹裡,老鼠會啃食儲存的穀物,蠕蟲會偷走他們埋在地下的任何東西,小偷也會闖入他們的家中,偷走他們存放的東西。

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。無論我們把積蓄放在哪裡,都不是百分之百安全的。

我母親那邊的家族,我的曾祖父母,或者說高祖父母,我忘了,他們投資了西伯利亞鐵路,購買了這條橫跨俄羅斯的偉大鐵路的股份。這看起來是一項不錯的投資,直到俄羅斯意外爆發革命,共產黨出人意料地接管了政權,並將其全部國有化。這意味著股票變得一文不值。我叔叔在比利時的家裡,有幾十甚至幾百張紙本股票憑證──這些憑證曾經價值不菲,現在卻一文不值。

在我父親那邊的家族裡,我的曾祖父把積蓄投資股票,想買個農場。當時是20世紀20年代。不幸的是,大蕭條來了,他失去了所有,或者說大部分。他還得了中風,可能是因為壓力太大,可憐的他。

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。在這個世界裡的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。

但耶穌提供了另一個選擇。投資天堂。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天上,那裡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吞噬你的錢。

他的意思是——如果你用你的錢慷慨地對待他人,如果你用你的錢幫助他人,如果你用你的錢侍奉上帝,如果你捐助主所喜愛的項目、教會、宣教機構、行善的慈善機構,那麼你就是在天堂積攢獎賞。你的天堂銀行存款會成長。上帝會按比例獎賞你。而且它永遠不會被偷走或從你身上拿走。天堂的銀行是絕對安全的。

你對上帝和祂的工作所奉獻的一切,你都將永遠保留。

你知道我們的生命很短暫。我們在這個地球上的壽命如此短暫,如果幸運的話,也許只有70、80或90年。然後我們會拋棄所有的財產,所有的錢財。但耶穌說,要慷慨地運用你的金錢,把它花在上帝的項目上,上帝會在天堂獎勵你。

聖經箴言裡有這樣一句話:憐憫貧窮的,就是藉給耶和華,他必按他的所作所為償還。

如果你借給上帝,祂總會償還你的債務!

當你去世時,你不能把錢帶走,但你可以透過向有需要的人慷慨解囊,把錢送給他們。

耶穌告訴我們不要為自己積蓄財寶。未雨綢繆是可以的。有退休金計劃也是可以的。聖經讚揚螞蟻在夏天儲存食物,以備冬天之需。聖經說,不養家的基督徒比不信的人更糟。上帝說我們要享受上帝賜給這世間的美好事物。

所以,耶穌說不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地上,並不禁止擁有任何財產,也不禁止為未來籌劃,更不禁止享受地上的恩賜。但我們也不要累積過多。要明智,但不要貪婪,不要自私。我們被呼召在奉獻中要慷慨,並且要有犧牲精神。

我鼓勵你向上帝傾訴你的財務狀況,求祂賜予智慧,決定應該存多少錢,以及應該在養老金計劃中投入多少錢。把祂帶進你的生活,如果你向祂尋求智慧和指引,祂必會賜下。

但讓我們記住,耶穌呼籲我們愛鄰居如同愛自己一樣,在我們今天生活的這個地球村中,數百萬的鄰居生活在絕對貧困之中,許多人在加薩、在非洲挨餓。

愛我們的鄰舍必然會影響我們的錢包。

讓我快速提一下什一稅。什一稅是我們在《聖經舊約》中看到的命令。猶太人被命令將他們農作物、牲畜和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獻給耶和華,這筆錢用來養活被稱為利未人的群體。 (利 27:30-32)

將財富的十分之一奉獻給神是摩西律法的命令。但新約聖經並沒有命令我們奉獻十分之一。耶穌將我們從摩西律法中釋放出來,卻要求我們達到更高的標準。祂呼召我們慷慨,不是要求我們奉獻十分之一,而是要求我們自願、慷慨、樂意地奉獻。所以,你奉獻什麼,取決於你自己。你給教會什麼,也取決於你自己。我不會要求你奉獻十分之一,我們不受摩西律法的約束。主可能希望你奉獻少於十分之一,也可能希望你奉獻更多。你可以和他談談。

但我鼓勵慷慨。


慷慨待人,也慷慨待神,都會使你的心受益,引導我們的熱情。耶穌在馬太福音6章21節告訴我們:“你的錢財在哪裡,你的心也在那裡。”

我讀過一個可愛的故事,講的是一個教堂裡的小男孩。有一天,一位名叫伯特先生的傳教士來到了那間教會。傳教士聚會結束後,大家捐了一筆錢,用來幫助伯特先生在海外的工作。這個小男孩捐了一分錢。一年後,伯特先生回到教堂,小男孩對父母說:“我想去參加那個聚會。”

他非常熱情,所以他們問他『你為什麼這麼熱衷於去? ’

他回答說『上次他來這裡時,我給了他一分錢,我想聽聽他用它做了什麼!

你把錢投在哪裡,你的心就會跟著去哪裡。

你知道,透過查看一個人每個月的銀行對帳單,就能看出他真正的為人、信仰和價值。你的消費習慣,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你的內心世界。

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寫到一位基督徒對此進行反思,他說:「有人可能會說,我的心更關注我的愛好而不是我的上帝。

您的銀行對帳單告訴了您哪些有關您的優先事項的資訊?

但耶穌不只是說,我們的消費體現了我們的內心、慾望、價值觀和優先順序,我們的消費也影響著我們的心意。我們的心跟著金錢走。正如這個小男孩給伯特先生一分錢所展現的。

因此,如果你選擇多給教會、窮人和慈善機構捐獻,少給奢侈品,那麼你的內心就會更珍惜這些事。

其實我在網路上看到幾位心理學家也說過類似的話。他們寫道:“當我們給予他人時,我們不僅讓他們感覺與我們更親近;我們也感覺與他們更親近。”

你知道,如果你慷慨大方,它會以非常積極的方式影響你的一生。但如果你不慷慨大方,它會以負面的方式影響你的一生。

這就是耶穌在 22 和 23 節的後續評論中想要表達的意思。

22 眼睛就是身上的燈。你的眼睛若了明,全身就光明。 23 你的眼睛若昏花,全身就黑暗。你裡面的光若黑暗了,那黑暗是何等的大呢?

眼睛是身體的燈。這當然不是字面上的,彷彿眼睛是一扇窗戶,讓光線照進身體,但這確實有道理。身體的幾乎所有活動都依賴我們的視覺能力。我們需要視覺才能跑步、開車、做飯、繪畫,做所有事情。眼睛照亮了身體透過手腳所做的一切。

“健康的眼睛”這個短語,有時翻譯成“健全的眼睛”,在那個文化中是慷慨的隱喻。擁有健全或健康的眼睛的人就是慷慨的人。

耶穌的意思是,如果你慷慨,你的整個人生都會被照亮。慷慨會讓你的人生充滿光明-心靈的光明,讓你擁有目標,讓你更清晰地看到什麼是重要的;道德的光明,讓你在其他方面也會變得更好。

相反,不健康或不健全的眼睛則象徵著自私和不慷慨。如果你是一個囤積成性、不慷慨的人,這將對你的餘生產生負面影響。你的生活將充滿黑暗。你將看不到什麼對上帝來說是重要的,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,你不會珍惜那些有價值的東西,你將陷入黑暗之中。你將變得內向,與他人隔絕。

非基督徒人士也同意耶穌的觀點,認為慷慨會讓你的生活充滿光明。

達賴喇嘛有一句名言:“如果你想讓別人幸福,那就要心懷慈悲。”

科學健康研究強調了慷慨對我們身心健康的益處。慷慨不僅能減輕壓力,促進身體健康,增強目標感,自然地對抗憂鬱,還能延長壽命。

慷慨大方也能讓我們自我感覺更好。慷慨大方既能自然地建立自信,也能自然地驅散自我憎恨。透過專注於我們給予的東西而不是我們所得到的東西,我們能夠更外向地看待世界,從而將我們的注意力從自身轉移開來。

我想起了《聖誕頌歌》裡的主角艾比尼澤·史克魯奇。也許你在聖誕節的時候在電視上看過這部劇。史克魯奇非常自私吝嗇,從不給任何人錢,而且他也很孤獨。直到有一天晚上,他意識到如果不改變自己會發生什麼,他才大吃一驚。後來,他真的改變了,開始變得慷慨——給鮑勃·克拉奇加薪,給克拉奇一家買了一隻聖誕火雞等等。當史克魯奇開始慷慨大方地生活時,他變得無比快樂,開始結交新朋友,並宣稱「我輕如鴻毛,快樂得像天使」。之前,史克魯奇總是鬱鬱寡歡,痛苦不堪,直到他變得慷慨大方,才真正感受到了快樂!

耶穌是對的,慷慨一點,你的生活就會充滿光明。

正如我之前所說,耶穌喜歡用成對的字詞來傳道。兩條路對應兩種目的地,兩棵樹對應兩種果實,兩棟房子對應兩種地基。今天,他要講的是你的財寶有兩個存放地點:地上還是天上;兩種眼光:慷慨的和自私的;以及現在的兩個主人——上帝和金錢。

他說:

24“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。不是惡這個愛那個,就是重這個輕那個。你們不能又事奉神,又事奉瑪門。”

你知道,一個人有可能同時在兩家公司工作,有兩個老闆。這裡有些人就是這樣的。你可能週末在一家公司兼職,工作日在另一家公司工作,或其他類似的情況。所以今天我們可以有兩個老闆。但耶穌說的是奴隸制在當時很普遍的社會,他談論的是奴隸和他們的主人,他說一個奴隸只能有一個主人。一個奴隸只能歸一個主人所有,並且是這個主人的全職僕人。

你看,基督徒是完全委身於上帝的人。基督徒是主的奴隸。你不可能有比他更好的主人,他愛你,並且真正給你自由,但他也要求你完全委身。

所以耶穌講的是全心全意地忠於主。這就是成為耶穌門徒的意義。

耶穌呼召跟隨他,就是呼召放棄所有其他的主人。他從稅關中呼召馬太(太9:9)。馬太順服了,離開了他以前生活中的奢侈財富和骯髒交易。耶穌呼召彼得、雅各和約翰放棄他們的捕魚生意。聽從耶穌的呼召意味著他們必須拋棄他們所知道的一切,他們為之努力的一切,他們的船隻和裝備。耶穌呼召保羅,一個成功的法利賽人,說:「我要指示他,要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」(使徒行傳9:16)。這些話永遠不會成為基督教的大眾市場廣告宣傳——但也許應該,因為這就是跟隨耶穌的意義(路加福音9:23)。我們必須願意放棄其他一切,無論代價如何(太10:34-39)。

還記得那位想跟隨耶穌的青年財主嗎?耶穌挑戰他說,你必須先把所有的錢都施捨給窮人。但那青年不想,因為他太富有了。他被自己的財富所佔據。對他來說,財富比主更重要。

那個年輕人以為自己可以同時服事金錢和主耶穌。但耶穌知道這是不可能的,除非他徹底與金錢決裂,否則他最終會把金錢放在自己身上。

耶穌對我們的宣告獨一無二。祂用自己的寶血贖買了我們,將我們從我們之前的主人──罪──手中拯救出來。他不與任何人分享他的寶座。我們不能事奉兩個主人,因為正如耶穌所指出的,我們最終會恨一個,愛另一個。這是很自然的。對立的主人要求不同,引領我們走上不同的道路。

所以,讓我們把基督放在第一位,把我們的錢財交給祂支配。當我們慷慨地對待有需要的人和祂所珍惜的事物時,我們就會開始打破金錢對我們靈魂的束縛,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光明,我們將投資於天堂,並在永恆中獲得回報。

講道檔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