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神的話語與神的喜樂-尼希米記講道

 2025年11月23日 鄧肯惠蒂

蘇格蘭國民詩人 Robert Burns(羅伯特.彭斯)曾寫過一首詩。蘇格蘭的學生在學校都要學習他的詩作。他在二百多年前寫了一首詩,名為《The Cotter’s Saturday Night》(農舍工人的周六晚上)。“Cotter” 指的是在農地上工作、生活貧困的農民。這首詩描述貧苦的農民在完成一週工作後,於星期六晚上如何放鬆休息。大女兒 Jenny 帶着她的新男朋友回家,家人在小小的農舍裡吃着簡單的晚餐。詩是以古蘇格蘭語寫成,屬於英語的一種方言,但有些不同。詩句如下:

November chill blaws loud wi angry sugh
The short’ning winter-day is near a close
The miry beasts retreating frae the pleugh
The black’ning trains o craws to their repose


意思是:

十一月刺骨寒風帶着憤怒的嘆息呼嘯而過;
短暫的冬日將近尾聲;
滿身泥濘的牲畜從犁田返回;
一群群變黑的烏鴉飛回牠們的棲息之處。

而在屋內,家人卻一起圍坐享用晚餐。然後詩繼續寫道:

The chearfu supper done, wi serious face
They round the ingle form a circle wide
The sire turns o’er wi patriarchal grace
The big ha’Bible ance his father’s pride
His bonnet rev’rently is laid aside


意思是:
一家人吃完簡樸的晚餐後,神情肅穆地圍坐在火爐旁。父親以家長般的莊重氣度,取下那本曾是他父親驕傲的大型家庭《聖經》,並虔誠地脫下帽子。

接着,他們開始家庭敬拜:
唱詩篇、讀聖經、禱告。

Burns 寫道:

像祭司般的父親讀着神聖的經文,講述亞伯拉罕如何成為至高神的朋友,或摩西如何吩咐要永遠與亞瑪力的子孫爭戰。

在過往的蘇格蘭,這種家庭敬拜其實十分普遍。這似乎與今日的世界相距甚遠~比如現在星期六晚上的電視節目《與星共舞》(Strictly Come Dancing)(當然看《Strictly》本身沒有問題!)。但 Burns 在詩末如此總結:
「正是從這些景象,孕育出古老蘇格蘭的偉大,使她在國內受人愛戴,在國外受人尊敬。」

法國作家 Victor Hugo(雨果)於一百多年前也說過:「英格蘭有兩本書~《聖經》和莎士比亞。英格蘭造就了莎士比亞,但《聖經》造就了英格蘭。」蘇格蘭亦然,以前被稱為「這本書之地」,那本書就是《聖經》。在過去的世代,《聖經》是人人以敬畏和順服來閱讀的書,它深深影響了社會,如同 Burns 所說,蘇格蘭的「偉大就是從這裡萌生」。

今日格拉斯哥市的格言是「Let Glasgow Flourish」(讓格拉斯哥繁榮昌盛)。但最初的格言其實是一句向主的祈禱:「主啊,求你因你話語的傳講、你名的讚美,使格拉斯哥繁榮。」


當上帝的話語被宣講、祂的名被稱頌之時,一座城必然興盛,一片土地亦必然昌盛。

在我們研讀《尼希米記》的旅程中,我們看見尼希米如何重建他城邑~古代耶路撒冷~的城牆。然而,他一完成這項工程,便立即將焦點由百姓的物質需要、由城牆的需要,轉向他們屬靈上的需要~宣講上帝的話語。他深知,若要耶路撒冷真正興盛,必須使上帝的話語得以宣讀、得以相信。

於是,他舉辦了一場大型的聖經大會。他選擇在猶太曆提斯利月的第一日舉行~這日在猶太節期中被稱為「吹角節」。全城的百姓聚集在水門前的大廣場上,自日出約上午七時起,直至正午~大概五個小時之久~聆聽聖經的宣讀與講解。期間或許有短暫休息,但基本上就是五小時的讀經與講道。文士以斯拉站在特別搭建的木台上,向百姓誦讀《創世記》、《出埃及記》、《利未記》、《民數記》及《申命記》~即聖經的頭五卷,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律法書(妥拉)。而隨後有一群利未人向百姓講解,使所有人都能明白所讀的內容。

聖經並不是一本因人誦讀或背誦便自動改變人心、改變環境的魔法書。上帝的話語必須被明白,才能進入人心,釋放出改變生命的能力。在本章中,「明白」一詞出現了六次。


百姓裡面對上帝話語的渴求是真實的。他們渴慕聆聽講道。當百姓有這種屬靈飢渴時,便是屬靈健康的記號。

雷.斯德曼(Ray Stedman)曾分享,他受邀到新加坡向一群華人專業人士講道。約四十多位醫生、律師、教育工作者及工程師聚集在城市一幢高樓的上層單位裡。當他打開聖經開始講解時,他發現這些人大多尚未信主,卻對上帝的話語~聖經~表現出極大的好奇和熱切。他們的臉上洋溢着渴求與熱忱,不斷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。

當他要離開趕赴另一個約會時,許多人擠進升降機與他同行,另有一些乘另一部升降機直落大堂。他們一路在問問題,甚至到了街上仍繼續發問。當他上車離開路邊時,他們仍在向他大聲提出問題。

他從未忘記那次令人驚歎的情景~一群從未接受過聖經教導的人,竟展現如此強烈的渴求上帝話語的心。當聖經被打開、被清楚講解時,人的心會被挑旺,從而生出那份屬靈的渴慕。這就是聖經的大能。

以斯拉打開律法書時,他在讀之前先稱頌耶和華,眾百姓便舉手回應,說:「阿們,阿們。」其後他們俯伏在地,臉伏於地敬拜耶和華。


這就像我之前讀出的彭斯(Burns)的詩句~父親在讀聖經前,先脫下帽子,以表敬畏。這是對上帝話語的尊崇。我們需要重新找回這份敬畏~那份對聖經的渴求、胃口,以及對其的尊重。

順帶一提,請留意這聚會並不是在聖殿裡舉行,也不是在任何宗教建築物內,而是在戶外。敬拜上帝,其實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。各位父母,你們有沒有想過在家裡嘗試「家庭敬拜」?唱幾首敬拜詩歌、讀一段聖經、祈禱、討論,都可以讓孩子看見,上帝不單只屬於主日、也不只是教會裡才會出現。若你有興趣,網上有很多相關的資源可供參考。

當百姓聽見聖經的話語時,他們情緒激動,開始哭泣、哀號。為甚麼他們如此激動?原因各不相同。他們重新發現自己的身份~他們作為一個民族,是從亞伯拉罕和撒拉起由上帝親手塑造。他們被提醒,上帝如何在埃及拯救他們脫離奴役,又如何在曠野供應他們;他們想起上帝在西奈山上與他們立約。而最重要的,是他們看見自己和祖先如何違背上帝的命令,如何犯罪,從而招致約中的咒詛。罪疚與羞愧使他們流下眼淚。


在他們聽見上帝的話之前,他們或許未曾意識自己已經偏離上帝對他們生命要求多遠。當他們聽見聖經,他們看見生命中的破碎與敗壞。他們明白,城牆被毀、國家荒涼,正是因為百姓的罪。

透過律法的宣讀,他們終於看見上帝道德律的美善、上帝性情的美麗,與人性和人類罪惡的醜陋成了鮮明對比。他們的心被刺痛,良心被觸動,看見自己因悖逆與犯罪給自己、甚至給下一代帶來的痛苦。這正是聖經在人心中的工作。

然而,《傳道書》告訴我們:「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萬務都有定時。」有哭泣的時候,也有喜笑的時候,而智慧就在於知道此刻應該是哪一種。當時並不是哀哭的時候。他們在應該歡喜的時候哭泣了。尼希米、以斯拉和利未人只好走遍群眾之中,勸他們振作起來。

尼希米向百姓發出那句非常著名的勉勵:「不要憂愁,因為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。」
他叫他們喜樂,是有多個原因的。


首先,這是一個聖日,就是吹角節(Feast of Trumpets),而「喜樂」與「聖潔」是相連的。當你想到「聖潔」,會否自然覺得需要嚴肅甚至悲傷?其實不一定。尼希米對他們說:「今日是向我們的主為聖的日子,不要憂愁,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。」然後第 12 節記載:「眾百姓出去喫喝,又把食物分給沒有預備的人,大大快樂地慶祝。」

喜樂與聖潔是一起出現的,因為這是聖日。

詩人曾說:「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。」有甚麼比天上更聖潔?你認為天堂會是悲傷的地方嗎?當然不會。天堂滿有神的同在,也滿有喜樂。

教會的崇拜也應該充滿喜樂,而不是過度嚴肅。是的,我們認真對待上帝,但我們的上帝也是賜下喜樂的主。聖靈的果子是「仁愛、喜樂、和平」。喜樂是聖靈的果子,而不是「嚴肅」。神盼望祂的子民有喜樂!

1904 年,在威爾斯爆發了一場強大的聖靈復興,數以萬計的人信主。這場復興的代表人物是 Evan Roberts。Roberts 認為當時威爾斯教會的氛圍陷入僵化,過於嚴肅,講道沉重,以致扼殺了聖靈的工作。復興臨到時,教會聚會充滿喜樂的歌聲、自發的見證、自由的禱告~與當時過分嚴肅的教會文化形成對比。


注意,尼希米與利未人是吩咐百姓要喜樂,要好好慶祝,要「開心吓」!換句話說,喜樂是一個選擇。我們必須選擇喜樂。

在新約我們甚至被命令要喜樂。保羅說:「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。我再說,你們要喜樂!」(腓立比書 4:4)

即使在困難中,我們也要喜樂。雅各書 1:2–4 說:「我的弟兄們,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,都要以為大喜樂;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,就生忍耐。」

我聽過一句來自中國受逼迫基督徒的話,他們說:「喜樂是聖靈的力量。」這些正在受苦的基督徒卻滿有喜樂,因此也滿有力量。

如果你想變得更堅強,就要更喜樂。喜樂是非常重要的事!
若你能在極艱難的時候仍能喜樂,擁有從主而來的笑聲,那麼就沒有甚麼能攔阻你!

耶穌也希望祂的門徒是完全快樂的!在約翰福音第 15 章,祂叫門徒遵守祂的命令,常在祂的愛裡,然後祂解釋原因:「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,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裡,使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。」耶穌希望我們充滿喜樂,而這喜樂來自認識並遵行祂的命令。

詩篇 119:111 說:「你的法度是我永遠的產業,因這是我心中的歡喜。」
耶利米書 15:16 說:「我得着你的言語,就當食物喫了;你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,因我是稱為你名下的人…」
詩篇 19:8 又說:「耶和華的訓詞正直,使人心快樂。」

上帝的話~聖經~是賜喜樂的書。


在尼希米記 8:12,百姓「大大快樂」,因為他們現在明白那些被傳講的話語。發現真理,特別是重要的真理,是非常令人滿足的。真理帶來喜樂。認識真理、理解真理本身,就能令人喜樂。

當猶太人從被擄之地回來,重新明白上帝的話語時,他們的心被提升,充滿喜樂。真理使重擔變輕,因為真理帶來視野、盼望和清晰。明白真理往往能解決困惑與內在的掙扎~即使只是知道自己將家中門匙遺留在哪裡!真理帶來清晰和平安,而清晰與平安自然生出喜樂。當人明白自己人生的目的、身份、上帝所賜的價值觀~從聖經而來的真理~就會感到深深的滿足,並且因此有喜樂。

因此我們明白,為何以色列百姓在理解上帝話語後滿有喜樂。

當然,基督徒生命中也有哀傷的位置。但聖經應許,那些哀慟的人必得安慰。事實上,我們需要更多笑聲。

耶穌也曾哀傷,但我相信祂同樣滿有幽默。而且直到今天也沒有改變。你有沒有想過,耶穌其實是幽默的、是令人覺得「好玩、好相處」的?其實,你在祂的教導裡會看到祂的幽默感與趣味。

舉個例子,先想一想耶穌用過的一幅圖畫:祂形容一個驕傲、自信滿滿的富人要進入神的國,是多麼困難。祂說,那就像駱駝穿過針眼一樣(路加福音 18:25)。你能想像當時的聽眾不笑出來嗎?他們在腦海中嘗試想像那幅畫面,一定忍不住微笑。雖然耶穌的要點是嚴肅的,但祂用了誇張又帶幽默的圖像去表達。


又想想馬可福音 7:25–30 的這段記載:有一個女人,她的女兒被污鬼附身,她一聽見耶穌的消息,就來俯伏在祂腳前。她是希臘人,屬敘利腓尼基族,請求耶穌把鬼從她女兒身上趕走。

耶穌說:「要讓兒女先吃飽,不好把兒女的餅拿去丟給小狗。」

她回答:「主啊,桌子底下的小狗,也吃小孩子掉下來的碎餅呀。」

耶穌說:「你這句話說得好!回去吧,鬼已經離開你女兒了。」

她回到家,見女兒躺在床上,鬼已經離開了。

在理解這段故事時,我們似乎只有兩個選項:

選項一:
耶穌一開始用粗魯、帶有種族歧視的語氣回應這位婦人,但之後忽然(而且不太合理地)改變主意,決定醫治她的女兒。

選項二:
從耶穌的眼神、語氣、面部表情,這位婦人明白耶穌是在向她出一個謎語、一個帶幽默的挑戰,而她完美地回應了。

根據我們所認識的耶穌,第二個選項才是真正合理的。很明顯,耶穌是在跟這位婦人開玩笑。

(你能想像耶穌在整段對話中面帶微笑,幾乎忍不住笑出來嗎?當婦人妙語連珠地回答時,祂點頭示意,向祂身旁困惑的門徒投去一個眼神,好像在說:「她真精彩,是不是?」)

耶穌非常喜歡講好故事,特別是那些有出人意表結尾的故事。祂喜歡用誇張法、反諷,有時亦加上一點點「神聖的」諷刺。

例如祂說:「你怎能對你的鄰舍說:『讓我把你眼中的刺挑出來』,你自己眼中卻有一條大木頭?」(馬太福音 7:4) 這明顯是一個笑話,當時群眾很大可能當場笑出聲。

但當耶穌用這句文化笑話來諷刺法利賽人時,他們可能笑得更大聲:「你們是瞎眼的領路人!濾水時小心翼翼地濾掉一隻小小的蚊子,卻把一隻駱駝整隻吞了下去!」(馬太福音 23:24) 想像一下:那些過度宗教化的法利賽人,努力地將每杯水慢慢地濾,務求不吞下一隻微小的蚊子;但他們嘴裡卻有一隻巨大、毛茸茸、有駝峰的駱駝在「打圈」!

不論任何文化背景,這畫面都很搞笑。而對耶穌及祂第一世紀的猶太聽眾來說,更加好笑,因為耶穌其實用了亞拉米語的雙關語:「你們濾掉 galma(蚊子),卻吞下 gamla(駱)!」

這些畫面難忘又幽默。



聽過耶穌這樣嘲諷法利賽人後,人們很可能邊笑邊離開,彼此討論祂的機智,回到家告訴家人:「你有冇聽過耶穌講嗰個關於法利賽人濾走 galma、吞落 gamla 嘅笑話?」

既然喜樂是聖靈的果子~「仁愛、喜樂、和平」~你認為耶穌滿有聖靈的果子嗎?祂有沒有很多喜樂?祂現在有沒有很多喜樂?祂是「多受痛苦、常經憂患」的那一位,這是事實。但祂內在的核心,是仁愛、喜樂、和平。

當聖靈的河在教會當中流得越深,我相信我們也會經歷更多喜樂。我們會更聖潔,而聖潔會結出喜樂。喜樂是很吸引的,人都渴望喜樂,人會被有喜樂的基督徒和教會吸引。

我們要笑多些。

回到尼希米。當百姓聽見聖經誦讀時,他們發現自己做錯了一些事。在吹角節(Tishri 月初一)之後兩個星期,就是另一個節期~住棚節。神吩咐以色列人要守住棚節,按我們的曆法,大概是每年九至十月的 Tishri 月十五日,慶祝為期八天的節期。住棚節是個充滿喜樂的節日,既是收割後的感恩節,也是紀念神在曠野 40 年保守以色列人的節期。摩西時代的以色列人住在棚裡,為了紀念這件事,以色列人會在屋頂或街道上用樹枝搭棚,有些人更會在棚裡過夜。

但隨著時間,這種守節的方式漸漸被遺忘。住棚節本身沒有被遺忘,但神指定「以搭棚來紀念」的方式卻被忽略。於是百姓便上山砍下樹枝,搭起棚子,重新按照聖經的教導守節。經文說,自從約書亞時代以來,他們從未這樣守過住棚節。第 17 節說:「他們大大喜樂。」

親愛的朋友,當我們回到神的話語、按着聖經去行、願意重新學習我們遺忘了的事,或學習新的事,神就會賜下喜樂。其實非常簡單。傳統、個人意見、人的思想,常常阻礙我們單純地遵行神的命令。回到聖經、回到神簡單明確的吩咐~不加添、不減少~就會帶來喜樂。

世上最快樂、最有趣的一件事,就是作基督徒。

讓我們選擇喜樂吧!

講道存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