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心合一,屹立不到
講道
2025年7月20日 Duncan Whitty
同心合一,屹立不到
2025年7月20日講道
不知你有否曾於主日探訪我們教會,當你站在花園或街道上時,聽到遠處傳來低沉的轟隆聲。或許你會以為那是主幹道上某種引擎的聲響,但其實,那是動物的叫聲~是愛丁堡動物園內位於科士多芬山上的獅子在咆哮。這種聲音極具震撼力,幾乎整個地區都能聽見。感謝主,那些亞洲獅被安全地圍困在高牆之內。
公元前八世紀的希臘寓言家伊索(Aesop)曾講述一個關於獅子的故事。有一隻獅子常在一片牧場徘徊,那裏有四頭牛居住。獅子多次試圖襲擊牠們,但每當牠靠近時,四頭牛便背靠背地圍成一圈,無論獅子從哪個方向進攻,都會面對其中一頭牛的牛角,使其無法得逞。後來,四頭牛因為彼此爭執,最後各自分散至牧場的不同角落獨自覓食。結果,獅子便能逐一將牠們擊倒,不久便將四頭牛全部吃掉。
據說,這個寓言正是英語諺語 “United we stand, divided we fall(團結則存,分裂則亡)” 的由來。這句話的意思是:若人各自為政,缺乏合作,最終將逐一失敗;反之,若同心協力,則可共同堅立、不易動搖。
團隊合作,遠比單打獨鬥來得更有成效。
主耶穌在《馬可福音》三章24至25節中亦曾說過:「若一國自相紛爭,那國就站立不住;若一家自相紛爭,那家就站立不住。」
合一的力量不容忽視,當人同心時,事情便會發生改變。
據說,英國當年能夠統治印度,是因採取「分而治之」的策略。然而當國父甘地(Mahatma Gandhi)出現,並成功團結印度人民後,英國的統治便宣告結束。
如今,我們也正走在合一的道路上。過去三年半,我們教會一直以「一教會兩堂會」的模式運作,這種安排在某程度上確實行之有效。然而,兩個堂會之間缺乏深入交流,彼此認識不深,合作機會有限。甚至有時,會讓人感覺像是兩間教會共用一座建築物。
如今,我們決定更進一步地合一,將兩個崇拜堂會整合為一個。
從此,弟兄姊妹將每週見面,這將促進彼此之間的認識與連結,有助建立更深的友誼與信任,也更容易一同事奉、彼此配搭。
去年秋天,Tom 長老腦海中突然浮現了三個詞語~我們相信那是一個來自主的訊息。這三個詞是:
溝通
融合
承傳
換言之,若我們作為教會能夠彼此良好溝通,並且融合一致,我們這間教會就能得以承傳;我們所建立的將不會倒塌,反而會堅立不移。每個主日一同聚集,讓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溝通與融合,並一同站立,更有力量一起面對那隻獅子。
我們不要忘記,聖經形容我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,遍地遊行,尋找可吞吃的人(彼得前書 5:8)。
然而,合一並非自然而然,乃是需要付出努力與代價的。保羅在《以弗所書》第四章中教導我們:「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。」我們需要在教會中努力維繫和平的紐帶,持守聖靈所賜的合一。然而,嫉妒的心可能會悄悄進入;對他人的怨懟亦可能萌芽;言語有時會帶來傷害與分裂;驕傲也可能興起,令我們產生彼此競爭的心態~例如:他受人注目,而我卻被忽略,如此種種。因此,我們需要努力對抗這些錯誤的態度。保持合一的秘訣,亦可從保羅在《以弗所書》第四章中的另一段話學習:「凡事謙虛、溫柔、忍耐,用愛心互相寬容。」
教會的合一,是我們屬靈品格的一項考驗,亦反映出我們在基督裡的生命成長到何種程度。基督的謙卑、溫柔、忍耐與寬容,是否已在我們生命中顯出來?
如今,兩個堂會的合併,就如一段婚姻~兩人成為一體。而婚姻若要持久健康,必須雙方都有付出與承擔。婚姻固然美好(據說是這樣),但也需要努力經營;婚姻需要謙遜、溫柔、忍耐與包容。
婚姻中的雙方,都必須願意妥協與改變。
讓我與你分享一個故事,有些弟兄姊妹或許曾聽過,但值得再次回顧。已故浸信會聖經教師 David Pawson 曾在倫敦伊斯靈頓講道後,遇到一對年輕夫婦。他們走到他面前說:「David,如果你不幫我們,我們就要離婚了。」這是一個頗大的挑戰。他說:「我五分鐘後要離開了。」他們仍堅持說:「你一定要幫我們,否則我們真的要離婚。」他問他們:「你們結婚多久了?」他們回答:「三個月。」他驚訝地問:「才三個月就要離婚?」他們說:「是的。」他再問:「你們相愛嗎?」他們答道:「我們以為相愛。」他問:「你們愛主嗎?」他們說:「是的,我們都愛主。」「那麼你們是怎樣認識的?」他繼續追問。
故事於是道出~原來女方曾被安排作為探訪囚犯的志工,並到男子監獄去探訪。這本身其實已不太合適。她在獄中帶領那位男士信主,並陪伴他成長、作門徒訓練。後來男士出獄,沒有家庭可歸,也無處容身。而她是一位年約三十、獨居的單身姊妹,正渴望婚姻。他向她說:「我除了感激你給予我的屬靈幫助,對你也漸漸產生了感情。你對我有感覺嗎?」她答:「是的,我也有。」於是他說:「你會否考慮我們交往,並成家立室?」她說:「當然,我很樂意。」
後來,他們搬到姊妹的單位同住,她才發現原來這位弟兄是個性格粗豪的年輕人。他吃飯不用刀叉,而是用手抓來吃;晚上脫衣服時,更是直接一跳就把衣物丟在地上。她則是在一個擺有蕾絲窗簾、插滿鮮花、井井有條、事事歸位的家庭中長大。兩人除了信仰相同以外,在生活習慣上完全格格不入。他們說:「才三個月,我們已經無法再忍受對方。我們犯下了一個極大的錯誤。」
David Pawson 回憶當時,他心裡立刻禱告說:「主啊,我只剩三、四分鐘時間。祢曾賜所羅門智慧,也請賜我智慧。」神果然賜下了智慧。
Pawson 對那對夫婦說:「你們要仔細聽。你們要採取『一週輪換法』。第一週,兩人要全都按弟兄的方式生活。新娘你要學他,把衣服隨手丟在地上,吃飯用手抓。到了第二週,換他按你的方式生活~學習把衣服放進抽屜,用刀叉吃飯。如此每週輪換,一週妥協一次。」
那位姊妹聽完後望著 Pawson 說:「這主意太奇怪了,肯定是出於主的。」他們問:「還有沒有其他建議?」Pawson 回答:「我聽到的就這麼多了,主祝福你們。」然後就離開了。
他從沒再見過這對夫婦,但六個月後收到他們的來信。他讀著那封信幾乎落淚。信中寫道:「親愛的 David,我們從沒想過婚姻可以這麼美好。」接著他們詳述他們有多幸福。不過,他們卻沒有寫出 Pawson 最想知道的事~他們是否仍在實行「一週輪換法」。
我非常喜歡這個見證,因為它讓我們看見,神的智慧足以解決人生中的難題。如果我們在困難中向祂求智慧,祂必樂意賜下。
我特別欣賞這對夫婦都願意為婚姻的緣故改變生活方式。他們各自為婚姻做出 50% 的調整~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。他們彼此妥協,雙方都願意放下一些東西。
結果是:這個方法奏效了,他們也再次相愛起來!
對我們來說亦然。這是個雙向的過程。我們必須願意為了合一、為了更大的益處,放下自己的偏好與習慣。我們必須願意彼此遷就。(當然,我並不是建議我們也實行「一週輪換法」)
我們兩堂聚會的合一,其實是一場「安排好的婚姻」~是神安排的婚姻!這是祂的智慧、祂的心意。正因為是神的計劃,我深信這事會成功。如果這是我自己想出來的,我反而不會有這麼大的信心。但因為我堅信這是神的旨意,我有十足的信心,這件事會非常順利。然而,我們也必須盡上本份,彼此接納與包容。
我心中一直浮現《彼得前書》的一節經文,就是《彼得前書》4章8節:「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,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。」
在聖經裡,「愛」的意思並不只是情感或感覺。愛是一個選擇,是一種意志上的決定~決定去尋求他人的益處,決定去關心和照顧他人。我們可以選擇去關懷對方,也可以選擇去在乎彼此。因此,「愛」是一條命令~既然是命令,就代表我們可以選擇順服或不順服。如果「愛」只是情緒或感覺,那麼耶穌就不可能命令我們要愛神、愛人。但聖經所說的愛,是一種出於意志的行動。
耶穌要我們關心他人。
彼得說:「最要緊的」,作為耶穌的跟隨者,在我們該做的眾多事情當中,「最要緊的」是什麼?就是「彼此切實相愛」。
耶穌說,最重要的是愛。
我們要緊記最核心的事情~那是什麼?就是去愛。
教會是一所學習「愛」的學校。如果愛是耶穌最想教導我們的功課,那麼我們在教會中就應該努力學習去愛彼此。那麼,我們在教會中學習去愛彼此的功課做得如何呢?
一間教會可以有漂亮的建築、有出色的講道、有動聽的音樂、有滿滿的活力和熱情,但若缺乏愛,那麼這間教會其實並不算成功。在《啟示錄》第二章,主責備以弗所教會,雖然他們勤奮服事、堅守真理,卻失去了起初的愛。主呼召他們悔改。
彼得再一次提醒我們:「最要緊的,是彼此切實相愛。」
在《新譯本》或《和合本修訂版》中,這裡的「切實」一詞所對應的希臘原文是 “ektenés”(ἐκτενής),意思是「延伸」、「竭力」、「熱切」、「努力不懈」。
若你想像一下奧運男子100米決賽的選手,在衝線那一刻拼盡全力地往前伸~這就是 ektenés 的意思。我們也當這樣竭力地去愛彼此,像賽跑者一樣傾盡所能地愛。
這樣的愛,能夠為別人遮掩。
本週英國新聞報導了一宗嚴重的資料外洩事件:數千名曾協助英軍的阿富汗人,他們的名字被公開在網路上。這使他們暴露於極大危險中,可能遭受塔利班的酷刑或處決。他們陷入危難,只因為「被曝光」了。有些事,是應該被遮蓋的,而不是揭露出來的。
愛,就是為對方遮掩。《馬太福音》1章19節提到,約瑟知道馬利亞懷孕時,尚未得知這是聖靈的作為,但經文說他是個義人,不願使她受羞辱,打算暗暗地把她休了~他願意保護她,選擇遮蓋,而不是揭露。
在《創世記》9章20至27節,挪亞有一次醉酒,赤身露體地躺在帳篷裡。他的兒子含看見後,出去告訴兄弟們~也就是揭露了父親的愚行。然而閃和雅弗卻背對走進帳篷,用衣服遮蓋父親的身體,不讓羞辱曝露。
弟兄姊妹,這就是「切實相愛」的真實意義:不是單單有情感,不是停留在嘴巴說愛,而是具體的選擇、行動和犧牲。讓我們彼此竭力相愛,因為這是主最重視的事,也是教會存在的核心。
當然,有時我們需要揭露罪惡。但揭露罪的出發點,應該是出於愛,目的是帶來悔改與復和。
在我們彼此相處的過程中,難免會惹惱對方~畢竟,我們來自兩種不同文化、擁有不同的教會傳統,也涵蓋不同年齡層。我們可能會在某些時候感到彼此摩擦、不夠敏感,甚至會有困難或衝突的時刻。然而,當這些時刻來臨,請緊記:愛能遮掩一切問題,使這些困難如煙消雲散。
在我們合一同行的路上,蘇格蘭人與香港人各自帶來不同的祝福與貢獻。
蘇格蘭人帶來了對本地文化的認識、對愛丁堡與蘇格蘭的熟悉、語言的流暢與歷史的了解。教會中有蘇格蘭弟兄姊妹,使我們更容易接觸本地人、影響本地社區。他們也帶來了寶貴的恩賜與經驗,例如我們當中有幾位資深的商界人士。更重要的是,這間建築物~我們今天得以聚會的地方~是由這群蘇格蘭信徒保留下來的。
香港人則帶來了豐富的才幹與恩賜,帶來了活力與年輕的一代。這間教會曾經失去了兩代人~曾經沒有兒童、青少年,甚至缺少20多歲與30多歲的年輕成人,也只有極少數的中年人。如今,我們是一個多代同堂的教會。這正是我們蘇格蘭人多年來禱告求問神的祝福。
香港人帶來了積極正向的態度、勤奮的工作精神與強大的建造能力。你們是「建造者」。只要看看1960年代的香港照片,再對比今天的香港,就能見證這座城市如何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與重建。
上週 Eddie 分享了《以賽亞書》第61章的信息,他提到神的子民要「重建荒廢之地」。
先知以賽亞這樣宣告:「他們必修造已久的荒場,建立先前淒涼之處;重新修補歷代荒涼之城。」
今日的蘇格蘭教會,正處於荒涼破敗之中。我們看見許多空置的教堂建築,而未來幾年恐怕會更多。參加教會的人數急劇減少,這片土地原有的基督信仰根基正在崩塌。整個社會失去了合一,孤獨與隔離越發嚴重,人們普遍缺乏盼望。家庭生活也面臨崩潰的危機。教會的衰敗,帶來了社會整體的破損。
我們這間教會也同樣經歷了衰落~曾幾何時,我們的會友人數大約有兩百人,但隨著年月流逝,逐漸凋零。
但我們可以重新建造。我相信四月時來訪的講員 Lora Beth 在香港地(Hong Kong Circle)中所說的話是正確的:神把香港人帶到蘇格蘭、帶到英國,是為了參與重建祂的教會。
單靠蘇格蘭人,無法建造出神所渴望的教會。我們人手有限,也無法單靠自己重建那些荒涼破敗的地方,更別說建立一間堅固又充滿生命力的教會了。同樣地,香港人也不能獨自完成這工,因為我們所建造的,並不是一間只屬於香港人的教會,而是一間屬於蘇格蘭人、香港人,也將迎接來自其他國家的人們的教會。我相信,我們將會成為一間國際化的教會~成為萬民禱告的殿。
我們正在進行的事工是非常重要的。這不只是為了讓教會得以存續(雖然我們的合一確實有助於教會延續下去),而是要建立一間能夠投入宣教、影響城市、改變愛丁堡人民生命的教會。我們要觸及那一代尚未認識主的人。
Tom 長老曾對我說,這是一次作新事的機會,是一次能夠嘗試與實驗的契機,也許可以塑造出比過去任何一個堂會所擁有的更佳敬拜形式。
我們希望建立一種新的教會崇拜模式,這不僅僅是為了我們自己,而是為了吸引初次來訪的朋友,也為那些從未進過教堂的人預備。我們希望觸及更廣泛的社群。我們更渴望建造一種「對神有果效」的教會形式。因為在這教會中,最重要的不是我們,而是神自己!聖靈~三位一體中的一位~就是這間教會的核心與關鍵人物。祂在我們中間,雖然我們看不見祂,但我們可以時而感受到祂的同在。聖靈對於「如何建立教會」自有祂的心意,可能與我們熟悉的傳統有所不同。
正如《以賽亞書》第43章18-19節所說:「耶和華如此說:你們不要記念從前的事,也不要思念古時的事。看哪,我要作一件新事,如今要發現;你們豈不知道嗎?」
神正在我們中間作新事,而且祂尚未完成祂的工作!讓我們不再拘泥於過去,不再懷念過往的崇拜形式,因為神正在興起新的事工。讓我們敏銳地察覺,這「新事」正在發芽、成形。
有一首來自 Bethel Music 的詩歌正好總結了我今天想要傳遞的信息。這首歌的名字很簡單,就叫做《The Church》(教會)。歌詞這樣寫道:
「對於我們看見祢的各種方式,對於祢多樣的作為,所有的色彩與表達,啊,這就是祢教會的美麗。當我們合而為一時,這就是祢精妙的反映。當我們真誠地彼此慶賀,放下驕傲,那時,祢將得著一位無瑕的新婦。讚美天父,讚美聖子,聖靈啊,求祢使我們合而為一。萬國萬族萬方,這是我們的呼求~願祢的國降臨!我們放下自己的計劃、偏好與想法,求祢幫助我們彼此配搭,成為祢的手與腳。我們的心單單渴望認識祢、向人顯明祢的真實,因為福音至今仍是所有尋找者的答案。」
現在,讓我們一同聆聽這首詩歌的演唱版本⋯
我特別喜歡其中一句:「Truly celebrate each other」(真誠地彼此慶賀)。這已超越了單單「彼此包容」,而是彼此欣賞與讚美。在合一的教會中,我們就是主的奇妙反映~反映出三一真神的愛。讓我們一起成為這「精妙的反映」。
阿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