尼希米記~工人與戰士、欺壓者與被欺壓者
「堅持」~在神的工作上持之以恆
2025年11月2日 鄧肯惠蒂
尼希米記~工人與戰士、欺壓者與被欺壓者
「堅持」~在神的工作上持之以恆
11月2日 鄧肯‧惠蒂佈道
「堅持」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品格。它代表即使面對困難,仍然能夠繼續前行的能力。事實上,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想要放棄的時候。
今天我們來到《尼希米記》~講述尼希米和耶路撒冷的百姓如何重建城牆的故事。我們看到,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「業餘工人」聚集在一起,捲起衣袖,開始重建那早已被毀壞的耶路撒冷城牆,為城市重新建立防禦。
上次我們講到,城牆已經建到一半的高度。經文(第5節)說,百姓「專心做工」,他們盡了全力,並且取得進展。然而,他們同時也面對不少困難。
耶路撒冷四周被敵國包圍,敵人同謀策劃,要興風作浪、製造混亂。這些消息使百姓憂心忡忡。而且,百姓也開始疲倦,他們的力量漸漸衰退,士氣低落。再加上四處仍堆滿瓦礫、廢料(第10節),阻礙著他們繼續施工。
其實,要開始一個計劃並不難,但要完成,才是真正關鍵。任何人都可以開始跑馬拉松,但最重要的,是跑到終點。耶路撒冷的百姓起初滿懷幹勁地建牆,但如今卻漸感灰心。
我們也一樣。無論是事奉、工作或人生中的任何計劃,往往都會有一刻覺得力氣快要用盡,甚至陷入失望之中,開始對自己說「我完成不到這件事」!
May Savidge 「堅持到底」故事
但有一位女士,從來都不會說「我做不到」。她的名字叫 May Savidge,她的故事是一個充滿毅力與堅持的傳奇。
May Savidge 是一位單身的中年女士,住在英格蘭赫特福郡(Hertfordshire)韋爾(Ware)鎮上一間古老的中世紀房子裡。1953 年,地方政府通知她,她的房子將被拆卸,以興建一個新環島。她為此同政府抗爭了十五年,但最終在 1969 年,推土機還是開到了她家門口。她的回應是~親手將整間房子拆卸下來,一件一件搬走,搬到一百英里外的另一個地區!她為每一條木樑、每一塊玻璃都編上號碼,好讓將來可以像拼圖一樣重新拼合。她並找來拆屋的工人幫忙,把整間屋子分拆運走。
其後,她在諾福克(Norfolk)海邊買了一塊空地,大約六十歲的時候,開始重建自己的房子~一磚一瓦地重砌回來。你能想像嗎?
從 1969 年到 1992 年,May Savidge 一直努力重建她的家。那段期間,她住在一架小拖車裡,冬天冷得刺骨,但她仍然 堅持到底!
這是她原本那間房子的照片,那間屋最初建於 1450 年。
她把整間屋拆卸後,這就是那房子的模樣~變成一堆一堆的材料。
當我們看著這張相片,就能真切體會耶路撒冷重建城牆的工人們所說的那句話:「抬石的人的力氣已經衰弱,瓦礫太多,我們不能重建城牆了。」相片中圍繞着 May 的,就是她那間房子的瓦片。
然而,她沒有放棄。到了七十多歲的時候,May 已經搬回到重建後的房子裡居住。房子在新花園中矗立着,每條古老的橡木樑都重新安放到位,磚牆大部分也砌好了,很多牆壁都已經批灰完成。
她於 1993 年離世,享年 82 歲。房子雖然未完全竣工,但已經大致完成。最終由她的姪女將餘下部分完工。這就是那間屋今日的模樣。
May Savidge 曾經說過一句話:「我媽媽從小教導我們~世界上沒有『不能』這個字。」
在神裡面,也沒有「不能」這個字!
作為基督徒,我們的天父同樣用這條準則教導我們~在祂裡面,沒有「不能」。
保羅在《腓立比書》說:「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基督,凡事都能作。」如果是神呼召我們去做的事,祂必定會賜我們力量去完成。
以色列人當時說:「我們沒能力重建城牆。」~他們在懷疑神。
「我們不能」、「我們做不到」~這是所有離開神、只看自己和困難的人的共同口號。
幾百年前,在《民數記》中也出現過同樣的情景。當探子從應許之地回來後,加勒說:「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,因為我們足能得勝!」
但其他十個探子卻說:「我們不能上去攻打那些民,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大。」
經文記載,這十個不信的探子「使以色列人心灰意冷」,結果那一代人無法進入應許之地,全國在曠野漂流了四十年,直到新一代興起,才重新進入。當神說「你可以」,而我們卻說「我不能」時,後果是嚴重的。
對我們今天來說,我們也一樣可以建立這間教會~照著神的心意,以合一的方式去建造。如果神呼召我們在 Holyrood Road 開展新的事工(而我相信祂正是這樣帶領),那我們也一定能做到!神既然說『可以』,我們就必定『可以』。
恐懼是最大的敵人
當時對猶太人來說,最大的挑戰並非體力上的,而是外在的敵對勢力。四周的列國陰謀作亂、散播謠言、恐嚇他們。那些聽見消息的猶太人,不斷向尼希米報告敵人的威脅,說:「無論我們轉向哪一邊,敵人都會攻擊我們。」
他們開始害怕,恐懼進入了他們的心。
1933 年 3 月 4 日,美國總統羅斯福(F.D. Roosevelt)在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就職演說中說過一句名言:「我們唯一需要害怕的,就是恐懼本身。」
他這句話,可能源於美國思想家梭羅(H.D. Thoreau)所說的:「世上最可怕的東西,莫過於恐懼本身。」
為甚麼?
因為恐懼會使人癱瘓,甚至會傳染,使他人也陷入癱瘓。恐懼與信心不能同居於一個心裡。耶穌也曾說過:「你們為甚麼膽怯?你們這小信的人哪!」驚慌的人會使別人失去信心,削弱整體的信靠。
但尼希米鼓勵百姓重新聚焦於神,記起祂是誰。他對他們說:「不要怕他們,要記念主是大而可畏的。」我們的神是 「偉大而可畏的」 ~有另一譯法是「偉大而令人敬畏的」。有這樣一位大而可畏的神站在我們這邊,我們還怕人嗎?
於是,尼希米重新編排工人,在城牆最脆弱的地方派上帶着刀、槍、弓的守衛,面對敵人的威脅。
尼希米和工人們以禱告與行動並行,來面對恐懼與敵對。他寫道:「然而我們禱告我們的神,又派人晝夜防守,因他們的緣故。」
單單禱告是不夠的,但只靠人手防守也不夠。當屬靈與實際結合~禱告與行動並行,神的工作就能有效地完成。
內在的敵人~自私
然而,對於整個群體的成功與重建工程來說,比外敵威脅更大的危機,乃是社群內部因自私所引起的分裂。
自私,就是以自己為中心,堅持要滿足自己的慾望與利益。
《劍橋字典》對「selfishness(自私)」的定義是:「只顧自己利益的特質。」《韋氏詞典》的定義則是:「以他人為代價,只關心自己福祉的態度。」
這就是自私。每個人心裡都有這種傾向,而神的工作,就是要我們正視它,並除去它。
這一章經文揭示了人心中自私的深度。
當時,猶太社群中出現饑荒,糧食短缺,許多貧窮的百姓無法購買食物來餵養自己和孩子。
有些人不得不借錢來繳納王所徵收的重稅;
更有一些人因經濟困乏,竟要將兒女賣給其他猶太人為奴,只為求一家能活下去。
然而,當中有一些富裕的猶太人,竟趁機 剝削自己的同胞 ~他們借錢給貧窮人,收取高利,甚至奪去他們的田地與子女作為抵押。但根據《摩西律法》,以色列人之間是 不可以向弟兄收取利息的。
換句話說,這些富人就是利用權勢與資源,讓窮人陷入捆綁之中,好使自己更加富足。
尼希米見狀,非常憤怒。而這種憤怒是正確的~義怒(righteous anger)。
在基督徒的生命中,義怒有其地位。耶穌對罪亦曾發怒;神也對自私懷有聖潔的忿怒。
然而,尼希米並沒有立刻衝動行事。他先冷靜思考~這是明智的。不要倉促反應。之後,他召開了一個大型會議,當眾指責那些行不義的人。他要藉着公開的羞愧與群體的壓力,引導他們悔改。
尼希米對他們說:「你們所做的並不正當!難道你們不應當敬畏我們的神,以免被外邦仇敵譏笑嗎?」
神的子民之間若出現自私的態度,對外人來說是一種羞辱,會帶來壞見證。
今天亦然~當基督徒彼此之間自私、冷漠、缺乏愛心時,那些未信的人看見了,必不會留下好印象。
神對基督徒「除去自私」的呼召
我們作為基督徒,被呼召要活出一種完全不同於尼希米時代那群自私百姓的生活方式。
保羅在《腓立比書》2章1至4節這樣勸勉:
「所以,在基督裡若有甚麼勸勉,愛心有甚麼安慰,聖靈有甚麼交通,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,你們就要意念相同,愛心相同,有一樣的心思,有一樣的意念,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。凡事不可結黨,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,只要存心謙卑,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。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,也要顧別人的事。」
神呼召我們,在群體生活中,實踐徹底的無私精神。親愛的弟兄姊妹,我相信~我們現時的聯合崇拜,正是神用來訓練我們學習「無私」的方式。若要讓聯合崇拜真正發揮果效,讓不同年齡、文化、教會背景的人能夠合一,就必須每一個人都願意放下自己。正如保羅所說,我們要:除去一切自私與虛榮,學習謙卑與相愛。
這並不容易,但這正是基督信仰的核心。謙卑、愛心與無私~正是作為耶穌基督門徒的中心本質。
敬拜聚會的目的
教會敬拜聚會的目的到底是甚麼?我們每星期日聚集的目標是甚麼?其中一個主要目標,就是學習成為更成熟、更像基督的門徒。敬拜聚會具有門徒訓練的功能,透過聆聽並實踐神的話語,使我們成為更好的門徒。我相信,神帶領我們~蘇格蘭人與香港人~聯合成為一個聯合崇拜,是為了訓練我們,教導我們在差異中仍能彼此相愛,學習跨越文化與性格的界限去愛,並教導我們學習無私。
從很多方面來看,不合併或許會比較容易,但神常常引導祂的子民走上一條不那麼舒適、甚至他們自己未必會選擇的道路。耶穌曾說:「若你們彼此相愛,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。」(約翰福音13章35節) 學習一同敬拜~不同背景、不同性格、不同喜好的人~但仍然彼此相愛、願意跨越差異去合一,這樣的見證能讓世界看見,我們是屬於耶穌的人,因為我們的愛反映了祂的愛。
教會敬拜聚會的目的,並不是要滿足我們的需要,而是要讓神得著祂所要的。我們生活在一個消費主義的社會裡,習慣了「付出金錢就應該得到想要的東西」~無論是商店、餐廳或戲院,我們付費,就期望得到想要的服務;若得不到,便不會再光顧。這是我們在社會上習慣的思維模式。
但教會是不同的。教會固然是一個我們應該得著祝福的地方,若完全得不到造就,教會確實需要反思;但比起我們個人是否得著祝福,更重要的是~神是否在我們的敬拜中得著榮耀與喜悅。可以說,在教會聚會裡,「主」才是那位「顧客」,而整個敬拜聚會,是要「事奉祂、取悅祂」。不是以我們為中心。若我們的敬拜不能討主喜悅,祂便不會以祂的同在臨到我們當中~也就是說,聖靈的同在不會顯明在沒有愛心敬拜的教會裡。
主希望我們愛那些與自己不同、甚至不容易相處的弟兄姊妹。我們的天父希望我們彼此順服、彼此成全、互相建立~當我們能這樣行時,我們向祂獻上的詩歌與禱告,才真正能蒙祂悅納。祂所看重的,遠超過敬拜音樂的風格(無論是傳統詩歌或現代詩歌),而是我們的謙卑、愛與合一。
若我們能夠在愛中合一,神的同在就會降臨,榮耀就會顯現,祝福也會從天而降。正如詩篇133篇所說:「弟兄和睦同居,是何等地善、何等地美!就如那從黑門山降下的甘露,又如膏油流到亞倫的鬍鬚…在那裡,耶和華賜下祝福,就是永遠的生命。」~神的同在臨到有合一的地方。
在 CCC 中顧念他人的益處
讓我們遵守《腓立比書》的教導:「看別人比自己強。」這意味著~蘇格蘭弟兄姊妹要看香港弟兄姊妹比自己重要;而香港弟兄姊妹,也要看蘇格蘭弟兄姊妹比自己重要。「不要單顧自己的事,也要顧別人的事。」
這也表示,我們在教會敬拜時,必須彼此讓步。例如,在詩歌敬拜上「顧念別人的益處」,就是願意唱一些自己未必喜歡,但別人喜歡的詩歌。有些人喜歡傳統詩歌,有些人偏好現代敬拜歌曲;我們不可能找到一種方式能令所有人都滿意,所以我們都需要有所讓步、彼此遷就,這樣才能在中間找到平衡~在敬拜音樂的選擇上,我們要學習「不自我中心」。
在尼希米記第5章中,有一句話很值得注意。那些子女被賣為奴的猶太人說:「我們是無能為力的。」
但其實他們並非完全無能為力~他們仍然可以向尼希米呼求,向他陳述情況。當尼希米聽見問題之後,他就採取行動去改變現狀。
對基督徒而言,沒有人是真正「無能為力」的。當我們向神禱告時,其實就是向那位掌管宇宙萬有的主上訴~祂擁有一切權柄。在一間健康運作的教會中,也不應該讓任何人面對不公時感到無助或無聲。我盼望在我們這間教會裡,沒有人在遇到不公義的情況時感到「無力」~因為他們知道,教會的領袖會聆聽他們、並按真理而行。
《尼希米記》常被形容為「領導力手冊」,其中確實包含許多有關良好領導的原則~無論在教會或社會。
尼希米~敬虔領袖的榜樣
尼希米以身作則,展示了敬虔領袖的榜樣。他以僕人之心服事百姓,沒有像以往的猶大省長一樣重稅於民,甚至連省長應得的食物配額也不取,反而親自供應每日一百五十位猶太人與官員的飲食,並全心致力於修築城牆。
尼希米專注於百姓的益處,而非追求個人私利。這正是教會領袖應有的態度。
根據第15節的記載,以前的省長和他們的隨從「轄制百姓」~這個「轄制」一詞,在新約《彼得前書》中也出現過。使徒彼得在勸勉長老時說:
彼得前書 5:1–7
「我這作長老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、並且同得那將要顯現之榮耀的,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:你們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,按著神的旨意照管他們;不是出於勉強,乃是出於甘心;也不是因貪財,乃是樂意;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,乃是作群羊的榜樣。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,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。年幼的也要順服年長的;你們眾人都要以謙卑束腰,彼此順服,因為:『神阻擋驕傲的人,賜恩給謙卑的人。』所以,你們要自卑,服在神大能的手下,到了時候,他必叫你們升高。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,因為祂顧念你們。」
由此可見,正如尼希米一樣,基督徒的長老及任何屬靈領袖,都被呼召成為甘心服事的人~不是轄制他人,而是成為群羊的榜樣。《Message》譯本這樣說:「不要以命令的口氣指揮人,而是以溫柔的榜樣帶領他們。」領袖不應該「霸道」,而是以身作則。
相反地,年輕人要順服年長者~《Message》譯本說:「年輕的要跟隨你們的領袖。」
彼得提醒我們,不論老少、領袖或跟隨者,都需要謙卑~因為神賜恩給謙卑的人。的確,我們都深深需要祂的恩典。
所以,我們不應讓事情輕易動搖我們的心。要堅忍,不要自私,持守謙卑與愛。若我們這樣行~若整間教會都如此行~那麼正如彼得前書第五章第六節所應許的:「到了時候,神必叫你們升高。」
記住耶穌的榜樣~祂為門徒洗腳,甚至包括猶大。這是極致謙卑的行動。祂雖是神的兒子,卻願意取了僕人的樣式,教導我們:沒有任何一項服事是我們不能做的。
我們這間教會,正在學習行走基督的道路~雖然對我們的肉體、對我們的自我來說並不容易,但這是正確的路。
讓我們堅持下去,一同建立一間「願意俯身服事」的教會,即使要付代價,也甘心樂意。阿們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