復活節的意義
聯合禮拜講道
2025年4月20日 Duncan
復活節的意義
聯合禮拜講道
基督從死裡復活,是基督宗教信仰的核心。如果一個人真正相信耶穌確實從死裡復活,那麼按邏輯推論,他也應當相信聖經中有關耶穌的一切教導都是真實的。因為若果上帝親自為耶穌蓋上如此大的認可印記~扭轉被釘十字架所帶來的死亡判決,讓祂從死裡復活~那麼耶穌所宣稱的身份就必然是真確無誤的:祂就是世界的救主,是我們必須相信並跟隨的那一位。
但若耶穌並沒有復活,仍舊是一具死屍,那祂所作的承諾就不能成立~因為祂曾應許自己會復活。若復活沒有實現,那麼祂就不值得信賴;但若果祂真的復活了,那祂所言所行便必然是真理。基督信仰之所以成立,正正是建立於耶穌復活這件歷史事實的真實性。
根據教會歷史,《馬可福音》約於耶穌的生平、受死及復活事件發生後三十至四十年間,由一位名叫約翰・馬可(John Mark)的人所撰寫。據說馬可是使徒彼得的傳譯或口述助手。早期教會如同今日一樣,需要語言上的翻譯,因為當時福音亦已跨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。馬可與彼得交情深厚,彼得將他對耶穌的回憶口述予馬可,馬可便把這些內容整理並寫下,成為我們今天所讀到的《馬可福音》。
馬可記載,最先見證墳墓是空的,以及耶穌已復活的,是幾位婦女。婦女是第一批傳福音的人。事實上,是婦女最後離開十字架,也是最早來到墳墓的人,她們對基督的忠誠最為堅定。若馬可是虛構一個關於耶穌復活的故事,他就不會說是婦女首先發現墳墓是空的,因為在第一世紀的猶太社會中,婦女的見證是不被接納的。根據《猶太密西拿》(Jewish Mishnah),婦女甚至不能在法庭上作證。所以,如果馬可是憑空捏造這個故事,他更有可能寫成是一些男人首先發現墳墓是空的。
但馬可只是忠實地記錄他從彼得及其他人聽回來的內容。根據記載,是三位婦女~抹大拉的馬利亞、雅各的母親馬利亞,以及撒羅米~最先發現墳墓是空的。
當時是清晨,日頭剛升起來,天已經光了~這一點很重要,因為她們需要清楚看見墳墓內,確認耶穌的身體確實不在其中。
然而,在她們前往墳墓的途中,她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,並且在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。
誰可以替她們把墓門的大石移開?
這塊石頭又大又重,以她們的力量,要移開它幾乎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她們知道自己需要其他人的幫忙,但又擔心在一大清早,究竟可以找誰來幫忙呢?
但出乎她們意料的是,當她們抬頭一看,那塊原本堵住墳墓入口的又大又重的石頭,竟然已經被移開了。
在復活主日,所有的工作都是由神親自完成的。不需要人去解決問題,也不需要人親手去做甚麼,神親自成就了一切。
神自己將石頭移開了。
這裡有一個提醒給我們:當我們面對一些我們無法移動的障礙時~只要我們行在神的旨意中,而神又想帶領我們去到某個地方~那麼無論障礙多大,祂都能親自為我們挪開!神今天仍然在作「移開石頭」的工作!
那塊墓門的石頭,並不是靠人的力量,也不是靠人的能力被移開的,而是靠神的靈。
在舊約時代,先知撒迦利亞的日子裡,神的子民正試圖重建神的石造聖殿。那是一項看似艱鉅的任務,因為參與建殿的人並不多。就像那幾位走向墳墓的婦女一樣,所面對的障礙似乎太大,難以跨越。但神的話臨到先知撒迦利亞~在撒迦利亞書第四章,神說:「不是倚靠勢力,不是倚靠才能,乃是倚靠我的靈。」
換句話說,聖殿會被建成,不是單靠人的能力,不是單靠人的實力,而是靠神的靈運行,以祂的大能成就這一切。
然後撒迦利亞說:「大山哪,你算甚麼呢?在所羅巴伯面前,你必成為平地。他必搬出一塊石頭,人且大聲歡呼說:『願恩惠、恩惠歸與這石!』」(撒迦利亞書 4:7)
撒迦利亞在這裡宣告,那座阻擋建殿的「大山」~那些巨大的障礙~將會被神除去。而猶太人的省長所羅巴伯有一天會站在聖殿之頂,手中拿著「殿頂石」(即建築最後一塊完成用的石頭),象徵整個建殿工程圓滿完成。這項建築計劃最終會得以完成。
雖然起初看來實在太困難、任務太龐大、像一座難以移動的大山或巨石,但神的靈會臨到,賜福這工,使它成功!
今日,神也呼召我們這群子民,一同起來「建立教會」。這看似困難,但神的靈會成就祂要成就的事。我們需要人的計劃與努力~這是必要的~但人為的安排不足夠。因為途中我們定會遇到只有神才能挪開的障礙。
而祂,會親自挪開的!
弟兄姊妹,上個主日下午,一位女先知 Lora Beth 向我們分享了一個預言:這間教會將會迅速增長,人數會加倍,甚至三倍成長!這聽起來真的不容易實現,對嗎?我們會想到很多障礙~首先,我們現在的教堂就太細小了!
怎麼可能呢?畢竟,我們這兩三年來的增長並不明顯。
但當我們盡上自己那一部分時,神會成就更大的部分,祂會親自挪開一切的障礙。我們需要計劃和組織,就好像那些婦女走向墳墓時,也在思考要如何搬開那塊大石。但其實,神早已預備好,祂已經為她們開路了。
當那些婦女走進墳墓時,她們並沒有看見耶穌的屍體,反而看見一位身穿白衣的年輕人,坐在墳墓的右邊。這位白衣年輕人就是一位天使,他在那裡,是特意等著向她們傳遞信息。馬可特別記下這位天使坐在右邊,是因為那些婦女就是這樣記得的~這是親身經歷的細節。
這是一個群體經歷,三位婦女一同看見天使。這絕不可能是幻覺~一個人可能會產生幻覺,但三個人同時看見同一幻象,幾乎是不可能的事。
她們感到害怕,因為這一切太出乎意料、太奇異。但那位白衣年輕人對她們說話,叫她們不要害怕。
他說:「你們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;他已經復活了,不在這裡了。你們看看安放他的地方。你們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:他已經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了,在那裡你們要看見他,就如他從前所告訴你們的。」
在那一晚,耶穌被出賣並被捉拿之前,祂向門徒說了一個預言。你可以在《馬可福音》14章27至28節中看到,祂這樣預言:
「你們都要跌倒了,因為經上記著:我要擊打牧人,羊就分散了。但我復活以後,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。」
彼得對耶穌說,他認為這個預言不正確。彼得說:「即使眾人跌倒,我也不會跌倒。」換句話說,他的意思是:「耶穌,你的預言錯了。」
但耶穌回答說:「彼得,今晚你會三次不認我。」
事情果然如此,當耶穌被捕時,這個預言就應驗了,彼得三次否認了耶穌。
可以想像,彼得當晚三次否認耶穌後,他的感受會是怎樣的~他三次說「我不是耶穌的門徒」、「我不認識這個人」,他對自己會有多憤怒,多絕望?
但他曾經聽過耶穌的一個預言,這個預言帶給他希望。因為耶穌說過,祂會被擊打,門徒會分散,彼得會否認祂~但同時,耶穌也說,祂會復活,並會在加利利先行等候門徒。
所以在這個復活節前的黑暗時刻,在一切看似絕望的情況下,彼得仍然握有一個預言:耶穌曾給他和其他門徒一個盼望~祂會復活,並會在加利利與他們再會。
現在,作為教會的一份子,我們當中許多人正在學習關於「預言」這個屬靈恩賜,並且開始明白它的本質和運作方式。耶穌是一位完美的先知,祂的生命為我們展示了如何發預言,以及正確的預言應該是怎樣的。
保羅在《哥林多前書》14章3節寫道:「但作先知講道的,是對人說,要造就、安慰、勸勉人。」
加強、鼓勵和安慰。那些上星期從 Lora Beth那裡得到了預言的人,應該感到被加強、鼓勵和安慰。門徒和彼得,他們從耶穌那裡得到了似乎是負面的預言。預言說「牧人會被擊打,羊群會分散。」預言是「彼得,你會三次背叛我。」這樣的預言,聽起來可能會讓人感覺非常難受~可能覺得並沒有帶來加強、鼓勵或安慰!
今天,一位先知要給出這樣的預言,應該不容易。
但實際上,這是一個非常有幫助的預言。因為當他們在當晚的事件中辜負了耶穌之後,彼得和其他門徒會記得,或者應該記得,耶穌曾經應許過祂會復活,並且會先行去加利利。這個預言本應該帶給門徒加強、鼓勵和安慰。
不幸的是,門徒對耶穌的預言遲遲不肯相信,所以當耶穌復活的時候,他們慢慢才相信這一切發生了。耶穌確實如祂預言的那樣,復活了,但當預言成真時,他們卻感到震驚!如果門徒能更好地堅持耶穌的預言,如果他們相信了,那麼當耶穌復活時,他們就會更快相信祂,從而省去很多的壓力和痛苦。
然後,三天過後,在那個復活節的清晨,墳墓中的天使向婦女們傳遞了一個信息,並對她們說:「告訴耶穌的門徒和彼得~耶穌會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。在那裡你們會見到祂,就如祂曾告訴你們的。」
這是一個恩典的信息,是對那些曾背離耶穌的人表示接納的話語。神透過墳墓中的天使在說~是的,你們曾不忠,但我是忠信的,就如我的兒子所預言的、所告訴你們的,他會在加利利與你們相遇,而且祂特別提到彼得~「告訴門徒和彼得。」
彼得曾經否認自己是耶穌的門徒,但這個信息是~彼得,儘管你失敗了,你仍然在我的計劃中,我仍然要與你見面。
詹姆斯·愛德華茲(James Edwards)在他的註釋中說了這些話:「神在教會的計劃中,儘管有人的失敗,依然完成了。如果復活的主所傳遞的恩典話語包括像彼得這樣的叛徒,那麼讀者就可以確信,這也包括那些辜負了基督的教會成員。」
神將這個信息賜給門徒和彼得,真是太仁慈了。
我可以想像彼得在告訴馬可這段經歷時,眼中充滿了眼淚,並回憶起神對他是多麼的恩慈。
同樣的神,也在我們失敗時,向我們顯示祂的恩典。
讓我分享一些關於馬可福音的事情。這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馬可福音。
在馬可福音中,馬可反覆使用相同的敘事技巧來傳遞他的要點。這種技巧叫做「馬可三文治」。在三文治中,你會看到一片麵包,然後是中間的夾心,如芝士、果醬,或者其他東西,然後再放上另一片麵包。
在馬可福音中,馬可開始講一個故事,然後他會中斷這個故事,轉而講另一個故事,最後再回到原來的故事並完成它。他在福音書中這樣做了九次。每一次這樣做,他都在講解關於門徒的不同要點。
例如,他開始講一個故事,描述睚魯(Jairus)來找耶穌,請求祂醫治他生病的女兒,然後在這個故事的中間,馬可插入一個關於一位患有血漏症婦女的故事,她因觸摸了耶穌衣服邊緣便得到了醫治,然後馬可再回到睚魯和耶穌醫治女兒的故事。
這個三文治故事的訊息是,門徒必須有信心。那位婦女和睚魯的女兒因為對耶穌的信心而得到了醫治。
馬可最後一次使用這個三文治敘事技巧的時候,就是在我們現在所讀的經文中~他開始講一群婦女遠遠地觀看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事,然後他轉去講逑亞利馬太的約瑟,如何勇敢地去見本丟·彼拉多,並請求埋葬耶穌屍體的事,最後他再轉回到那群婦女,看到耶穌被埋葬的地方,並前去為耶穌的屍體塗抹香膏的事。
馬可想要告訴我們什麼?這個故事三文治的訊息是什麼?
他在告訴我們,作為耶穌的門徒,需要勇氣。這是一個關於恐懼和勇氣的訊息。馬可說,亞利馬太的約瑟勇敢地去見本丟·彼拉多,請求耶穌的屍體。這需要勇氣。因為他在猶太社會中是一位重要的領袖,是議會中的一員,通過請求埋葬耶穌的屍體,他在表明自己是耶穌的跟隨者,這樣做可能會惹上麻煩。但他有勇氣去做這件事。
然後,那些婦女,她們也有足夠的勇氣在復活節星期天去到墳墓。那些男人都躲起來了,他們不在那裡幫忙滾開大石,只有婦女在那裡。這需要勇氣。但是當白衣年輕人,也就是天使,對她們說話時,她們卻非常害怕。當天使告訴她們不要驚慌,並告訴她們耶穌已經復活,要去告訴門徒和彼得時,她們因為害怕而沒有遵從。
經文說,她們顫抖著、困惑不已,從墳墓裡逃跑,沒有告訴門徒,她們因為害怕而沒有聽從。
馬可在警告我們,恐懼會阻礙我們遵行神的命令,恐懼會讓我們錯過神的旨意。他告訴我們,作為門徒,我們需要足夠的勇氣去做神的旨意,去遵行神的話,即使那是可怕的。
只有神知道未來。祂已經看見了將來會發生的事情,並且祂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有計劃,祂知道祂希望我們做什麼、成為什麼樣的人。神的計劃是最好的計劃,正如你所看到的,祂幫助我們透過預言的恩賜來看見這個計劃。但神的計劃也要求我們把信任放在祂的兒子耶穌身上。這個計劃包括信靠耶穌。耶穌活著,今天祂仍然活著,並且祂在這裡藉著祂的聖靈存在。祂曾死過,但如今祂永遠活著,並且擁有死亡的鑰匙。耶穌擁有死亡的鑰匙。不是穆罕默德,亦不是佛陀,只有耶穌。
祂呼召我們信靠祂,將我們的信心放在祂身上,向祂認罪,承認我們的過錯,並且遠離罪惡,接受祂的赦免。正如祂饒恕了彼得和門徒,祂也會饒恕你。祂為你而死在十字架上,並且復活,以便為你贖回你所需要的赦免。
基督教不是一個為了好人而設的宗教,而是為了那些知道自己不好、需要赦免的壞人而設的宗教。那些意識到自己需要重新開始、需要新生命的人。耶穌的復活意味著你可以擁有新生命。所以不要對自己說:「我不夠好,不能成為基督徒。」你永遠不會夠好去成為基督徒,但神奇的是,神並不要求你夠好才成為基督徒,神要求你承認自己不好,需要赦免和潔淨,然後把自己交託給耶穌,信任祂,信任祂去做,信任祂去赦免你並把你帶入與祂的關係。這就是你成為基督徒的方式。
而且,除了通過信耶穌,來到祂面前,沒有其他方式能夠從神那裡得到赦免。
耶穌在馬可福音的最後對祂的門徒說:「你們要往普天下去,傳福音給萬民聽。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;不信的必被定罪。」(馬可福音 16:15)
所以,信耶穌~這位曾死但如今復活了的耶穌~是生死攸關的事。是關乎被神拯救還是被定罪的事。
這是必須相信的好消息。